明代重要长城工事——平型关,1937年八路军在此打了第一个大胜仗

2024-04-10 1987


在晋北,最不缺的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和横亘在山岭上的长城,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下子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峥嵘的岁月。




三月初进入山西,几乎看不到任何春色,整个大地还银装素裹,气温也比较低,但这种环境也给了平型关一分肃穆。




平型关是明代内长城的关口之一,我们看地图,从黄河岸边的偏头关开始,长城一路向东蜿蜒,经过宁武关、雁门关到平型关这里,又向东过倒马关、紫荆关、居庸关成了保卫华北地区的一道屏障。




平型关这里古称瓶形寨,因为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。金代称这里为瓶形镇,明、清称平型岭关,后来省去了岭字,人们也就把这里叫成了平型关,明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,嘉靖二十四年、万历九年都曾增修。




作为防御工事,平型关前自然要打仗,第一次是明嘉靖三十二年,蒙古鞑靼部大举南侵,从大同深入浑源攻平型关,明军不能抵挡,平型关失守,接着由此直趋灵丘、广昌,进逼紫荆关,后来因为连日下雨才引军北归,明朝逃过一劫。




第二次战斗,也让平型关的名声响彻世界,那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。人们来到平型关必须要去的地方就是平型关大捷纪念馆、其实在纪念馆周围还有一些当年的战斗遗址也可以去看一看。先来纪念馆了解整个战斗的来龙去脉,再去实地看一看,一目了然。




1937年9月11日,日本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,其一部西向山西北部的广灵、灵丘进犯,阎锡山原本计划的大同会战因为鬼子进军速度快很快就流产了,晋北沦陷,鬼子在晋北制造惨案 22 起,血洗阳高、天镇、左云、灵丘、湖县、宁武、崞县 7座县城,晋北大地腥风血雨,生灵涂炭。




日本人下一目标就是打通平型关,控制河北和山西之间的咽喉。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,阎锡山也得筹划平型关战役,八路军就是阎锡山请来参加平型关战役的。115师在接到命令后,林总多次来到平型关前线侦查地形,最终确定了作战方案,就是拦头、斩腰、断尾。




343旅第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,截击敌先头部队,即“拦头”;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,实施中间突击,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,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,即“斩腰”;344旅第687团占领蔡家峪、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,断敌退路,即“断尾”;




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乔沟,由北向南的一道沟壑,也是进入平型关的唯一通道,谷深适合打伏击,这里也就成了115师打击敌人最理想的战场,9月25日严阵以待的115师将士先是在乔沟打响了平型关战斗的第一枪。




在乔沟的对面就是老爷庙,老爷其实指的就是关老爷,其实就是一座关帝庙,在山西大大小小的关帝庙随处可见,这也体现出山西人把忠义看的比较重。老爷庙的背面是一个高地,山顶上有一座明长城的烽火台,这也是平型关战斗最惨烈的地方。







这座烽火台是明代內长城平型关段的附属设施,位于长城外侧地势高峻且视野开阔的老爷庙之上,与西南方的平型关遥相呼应,这也是这一片区域的制高点。谁占领就能掌控全局,但林总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在这设置伏兵。




如果在老爷庙预设伏兵,必须经过沟底的泥泞土路,然后再爬上陡峭的崖壁才能到达,这样就会在沟底的土路上留下足迹,引起日军注意,不利于隐蔽行动。从一开始老爷庙就注定会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。




双方在老爷庙前展开激烈的白刃战。六架敌机前来助战,三营指战员前仆后继,浴血奋战,全营连排干部大部分牺牲,一百四十余人的九连仅剩十余人。副团长杨勇和三营长身负重伤,仍在指挥战斗。最终控制老爷庙高地,保障了战斗胜利。




逃窜的日本鬼子沿着我们预先就给他的通道东窜,只可惜作为进攻主力部队的晋绥军精锐,郭宗汾部却连日军败退下来的溃军都没拦住,没能扩大胜利果实。这也让阎锡山很没面子。




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“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,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声威。首战平型关,威名天下扬”,平型关大捷写进了《八路军军歌》。




如果大家有机会来到晋北,平型关这里千万不要错过。

评论列表 (0)
返回
发新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