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长城的最西端,600年未被攻破有何巧妙之处,全面了解果然震撼

2024-04-10 2017


河西走廊上文化底蕴异常深厚,从汉朝以来,多政权、多民族在这里争夺融合,文化属性和科考价值极高。在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方,就是著名的嘉峪关。




嘉峪关虽然历史不及汉唐悠久,但他巧妙的利用地形创造出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至今依然被称道,这里也是我们很多人心中长城的西端,当然其实这里其实是明长城的西端。




我们的旅程来到嘉峪关,必须要去的就是嘉峪关的关城,从市区出发往西几公里的距离,初步感受到离开城市后的大漠荒凉,想要了解嘉峪关不能只去关城。必须要看的还有北边的悬壁长城和南边的天下第一墩。只有把这三个地方都看了,再加上沿途的城墙和烽燧才能初步感受到嘉峪关的巧妙。




一个地方的防御体系我们必须要明白防的是谁,那就先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。明代最重要的敌人肯定来自北部的鞑靼和瓦剌。其次是来自西方的由察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吐鲁番汗国。




在明朝建立之初,收复河西并建了关西七卫,这个关指的就是嘉峪关,也就是如今甘肃西北、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7个羁縻卫所。羁縻的意思就是靠笼络而来的藩属关系。



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,明政府对其管辖不像内地卫所那样严格,所以关西诸卫有时会做出违背明朝意愿、甚至有损明朝国体和利益的事。




到了明嘉靖三年(公元1524年),由于明朝势力的衰弱,关西七卫全部失去了控制,由吐鲁番汗国掌控。明代最后的防线也就成了嘉峪关。




其实明政府一直就明白嘉峪关的重要性,嘉峪关防线自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开始修建,历经永乐、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。到了1540年才正式完工,历时168年时间。后来隆庆、万历等朝不断修筑,至万历四十四年(公元1616年)野麻湾堡筑成,清朝乾隆时期仍在加固,完整的防御体系形成其实用了240多年,建筑时间长于长城其它关塞。如今我们能看到嘉峪关附近烽燧、墩台纵横交错,关城东、西、南、北、 东北 各路共有墩台66座。




从空中俯瞰,嘉峪关的两侧都是大山,南北相距仅仅30里,在这里修建关隘成本最低,相互也容易照应,明朝人利用南边的讨赖河峡谷、北边的黑山、中间的新城草湖紧凑集中的天险建造了这座关口。




来嘉峪关一般游客都会选择先来关城去看看,嘉峪关由内城、外城、罗城、瓮城、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,异常坚固,也有水源是屯兵的地方,南北方向如果有敌情也可以快速支援。




悬壁长城在关城的北边,往北走能感受到海拔的抬升,快到山跟的时候悬壁长城就到了。




悬壁长城古称“断壁长城”。因为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,看上去就非常震撼,在山脊上如长城倒挂,俗称“悬壁长城”。悬壁长城北靠黑山,敌人想爬山过来攻打关口可能性很低,只有眼前的石关峡,悬壁长城的作用也是封锁北部的这个峡谷。




从这里往南,我们可以一路看到城墙和烽燧,在明代长城有着严格的修建制度,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。嘉峪关这里烽燧比其他地方更加密集一些。




继续沿着城墙往南走就是天下第一墩。这里就好像到了长城的尽头,一座墩台直插河谷,往下是悬崖峭壁,这就是讨赖河,往上看是巍峨祁连山,敌人想沿着河谷偷偷进入那就要接受高出的守军万箭齐发,存活的几率不大。




有人问了,那派军队从山上绕过去不就可以了。其实我们看到的三个地方是嘉峪关的主要防御体系,在东南西北前后左右都有防备,祁连山北麓红泉墩,肃南卯来泉堡,玉门市境内骟马城,花城湖北金塔境内都是完整的嘉峪关防御系统。敌人很难无声无息的通过,即使少量人员入关,没有后续粮草的补给也成不了大气候。




嘉峪关的防线,从建设至今也足足600年的历史了,从来没有被攻破过,不得不说设计的巧妙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这也是我认为嘉峪关最大的看点。

留园社区官方手机客户端下载,更快更便捷!
评论列表 (0)
返回
发新帖